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机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在规范企业财务收支、明确经济责任、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跨地域复杂的经营环境、多样化多层级的管理架构、产业转型布局优化创新经营、多元化人才队伍、新型管理技术手段的持续变化的动态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作为“一贯到底”的监督职能,更是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相关的。
-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典型挑战
根据普华永道观察,面对当下日趋复杂的境内外经营环境、业务风险和管理特点,以及国资监管对国企内部管理体系“对标一流管理提升到价值创造”的核心要求,国有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如下挑战:
- 对新时期内审职能的定位存在落差
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是与公司核心价值链关系较远的部门,主要是迎接上级审计、外部审计、监管合规,完成外部要求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规定动作即可,对于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的风险防范能力、独立视角审视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咨询等职能偏弱化,导致企业难于贯通风险防范的三道防线,激发内审工作对于企业价值保护和价值创造的主动性和更大动能。
- 传统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内容范围有待扩大
内审对象大多集中于资金、费用、审批流程合规性等方面,内审人员对企业融资担保、投资活动、项目运营等核心业务接触有限,工作有一定局限性;此外受查错防弊思路的影响,内审发现的问题更偏重于合规领域,一般从短期内能否整改的角度提出,不太触及企业经营发展深层次问题。
- 内审成果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在业务部门看来更偏于掣肘业务开展、增加额外工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更多地是按照内外部合规要求,完成“既定”的审计任务,容易导致内审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都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能被扣上“脱离业务”的帽子,对于解决企业真正问题助力不足。
- 内审组织工作的深入覆盖程度有限
对于大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而言,在内审部门人员有限、所属企业众多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内审工作全覆盖是一个难题。而与受制于瓶颈的内审工作相对比的,则是近年来日渐趋严的外部监管政策要求。对于国有企业内审部门而言,内审工作已不能“躺平”。